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經營之神--王永慶 歷史報告



人物:王永慶    參考影片:經營之神王永慶

*影片大意
        王永慶出生於19171月,是家中的長子,仰賴父親種茶維生,家中經濟勉強可以支持的下去,但是在他六歲那年,父親卻染上重病,因此耗盡家財卻仍然宣告不治,自此他母親除了張羅三餐外,還要種菜、挑茶、賣茶才能維持家中生計,而母親的勤儉持家,也因此深深烙印在王永慶的心靈。
        他八歲上學,而學校距離家中要七十分鐘的路程,這同時也是他唯一正式的學歷。
日治時期,曾發生「米糖相剋」也說明了稻米在日制時期的重要性。為了補充稻米在日本的不足,所以對台灣的稻米生產非常重視,原因為台灣稻米產量低、品質又不好,所以日本政府實施了稻米改良政策,後又有蓬萊米的研發,也因此使稻米產量提升許多,所以他畢業後便去米行當學徒一年,之後自己出來開米店,由於他做事用心,細心的挑除米中雜質,更首開送米到府服務,甚至還幫客戶清洗米缸,記數量、食用時間,連客戶領薪水的日子都打聽好,隔天收帳,展現出了他追求物美價廉、成本合理化、以客為尊的精神。
二戰後,米行被迫歇業,王永慶轉行做起了木材生意,但是,要在那個時候分上這麼一杯羹,必須要向官方建立十分良好的關係才行,而王永慶因為厭惡關說,導致他的生意幾乎是賠光了他所有的老本,而一直陪伴他的大弟也病逝在嘉義,這樣的雙重打擊讓王永慶幾乎倒下,幸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因為許多人家大興土木,使得木材的身價水漲船高,而當時的原木是泡在水中的,收購的商人必須要目測數量並估算出一個價格,一個失誤就可能造成極大的損失,而王永慶不打算冒這種風險,他在晚上的時候,潛到水中清點木材的數量,徹底合理化成本分析,也讓他在木材業中成功的站穩腳步。
之後美援準備在台灣找人開設PVC,也就是塑膠工廠,其實本來是找上一位名叫何義的人,但他在經營一小段時間之後發現沒賺頭,便決定退出石化工業,這時王永慶的機會才到來,著名的台塑公司便是在此時創立的,他們一天生產四頓的原料,但也很快的面臨了當時何義所遇到的問題──成本過高。
當周圍的所有人都勸他放棄,甚至在背地裡嘲笑他時,他毅然決然的變賣土地,甚至還提高產量,這個決定在旁人眼中無異於自掘墳墓,但是王永慶並非孤注一擲,原來他早就發現台灣是有塑膠市場的,只是因為生產數量少,無法壓低成本,自然售價就降不下來,所以只要把總量提高,便可以降低售價,同時成立了南亞塑膠公司來生產塑膠產品,就這樣,台塑活了下來,甚至在今天成為了台灣最大的公司之一。
1973年全球爆發石油危機,石化原料缺貨使得油價高漲,台灣通貨膨脹嚴重。當時的中油年產量只有30萬噸,根本無法供應塑膠、紡織所需要的石化原料。讓王永慶的石化工業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出於穩定原料市場,及台塑本身之需求,王永慶聯合台灣的企業集資向政府申請建立第三輕油裂解廠。但卻因政府怕他們會獨占市場而駁回了這項申請。1979年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王永慶再次向經濟部提出申請,卻依然無功而返。他因此轉戰美國,在美國新建了世界最大的石化工廠。1983年,台塑公司生產的pvc粉竟已超越美國龍頭固力奇公司,成為世界產量第一的pvc粉製造商。王永慶還因此被封為「全球塑膠大王」與「台灣經營之神」的美名。
1986年,政府解除民間自行建立輕油的禁令。王永慶便選定宜蘭利澤建立工業區。但卻開啟了長達五年的環保與石化的抗爭。居民與地方政府的反對,導致作業幾乎停擺。1989年,在一次機會下,王永慶與其他官員秘密決意進行反向操作,他們決定在大陸設置煉油廠、石化廠、電廠。不料消息曝光,行政院院長警告王永慶若不停止此計劃的話,將停止公司股票、銀行凍結台塑集團的資經往來且限制台塑人員出境。同時,宜蘭縣縣長也提出填海造路的方法來新建工業區。逼得王永慶不得不放棄在大陸建造石化王國的計劃,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1994年台塑在台灣麥寮的六輕正式動工,2255公頃的土地,只有260公頃是海埔新生地,2000多公頃的地是來自一片大海,成本之大不可勝數,還導致公司嚴重的財務問題。但在2007年,王永慶的企業營業額已突破兩兆,且國內營業額占GDP12.3%。成為市值與營收雙雙破兆的兩兆帝國。也是世界最大石化企業之一。最後,一代巨人的殞落,20081015日,王永慶於美國視察業務期間,安詳辭世,似乎象徵著一個世代已渺渺遠去。

*討論
內容中有提到說,王永慶去了當時富貴人家的象徵──米行當學徒,他們家的經濟在當時真的非常糟糕,我們根本無法想像在那樣的環境中,他是如何才能一路走過來,同時也感到我們身邊的資源之多,他的故事令我們更加珍惜身邊的一切,同時也發現,他在八歲時才去上學,學歷甚至只有小學畢業,再比對現今多少人明明有資源、有機會卻不肯學習,令人不勝唏噓。
經過我們的討論後發現,王永慶的人生真的並不順遂,但是他卻總能在逆境中求生存,找到一條出路,甚至能夠化危機為轉機,他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讓米行的生意步上軌道,卻又遇上二戰,轉行往木材生意,但是又因為現實的人情方面處處碰壁,最慘的是,從米店開始陪伴他的大弟卻又同時離他而去,如此重大的打擊同時降臨在一個人的身上,我們都沒有自信自己能夠像王永慶一樣很快的振作,甚至可以讓事業更上一層樓,而他在其他人都冒險目測的時候,卻能想到潛入水中清點原木數量,又真的能付諸實現,確實令人佩服。
而在創建台塑的過程中,他曾經需要變賣土地才能讓工廠繼續,但是他之前就經歷過木材生意的低潮期,如果是我們,可能不敢冒這種風險,但是他這個在旁人眼中無異於自掘墳墓的決定並非孤注一擲,而是他早就發現台灣是有塑膠市場的,而今天,事實證明了他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台塑成了台灣最大的公司之一,我們也十分的佩服他。
從他的話中我們看出的特質:
1.      他像個不倒翁,每個人從不同角度和他產生共振→具有領導力
2.      一勤天下無難事。→勤儉
3.      追根究底,實事求是,點點滴滴求其合理化。→有毅力、事實求是
4.      成功不重要,健康才重要。→重視健康
5.      有競爭才有進步。→進取
6.       一個人要修養成被尊敬的人格,需要長時間被信任,但要人格破產只需要做錯一件事。→有信用、注重人格
從他的故事裡可以發現他:
勤儉、努力、不放棄、大膽、勇敢、精明、不忘本、養生、有愛心、嚴以律己……
*觀後心得
昭儀:
王永慶沒有雄厚的家庭背景,他能夠仰賴的只有他自己,而時代可以創造英雄,英雄又能引領時代,不知道算不算是他的運氣,他正好生活在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但是同樣時代的人,他卻可以比別人要早發現木材的市場,又在人人對其趨之若鶩的時候急流勇退,轉戰塑膠市場,他的優勢,就是那雙永遠看的比別人遠、比別人透徹的雙眼,使他能夠在這爾虞我詐的商場中站穩腳步,他的企業王國絕對不是偶然成就的,每個環節都是必然,他的仔細、堅持、節儉以及努力正是我們許多人所欠缺的精神。
       根據資料,我發現王永慶做事情仔細到連一個瓶蓋的誤差都要算到,這是多麼容易被忽略掉的小細節,但是他發現了,也許,這就是決定了他可以成為經營之神的特別之處,我們往往都被「習慣」所侷限,總認為「這樣是正常的」、「那些事情是不可能的」……等等,卻忘了我們並沒有真正的去實踐它,而我當然也是其中之一,但是現在王永慶的故事帶給我很大的啟發:凡事只有做和不做的差別,沒有所謂做不到的事情,「懶」這個字,往往是所有企業家與成功人士的大敵,在一件件的小事情上面比別人多做一點點,最後,成功一定會降臨。      
易珊:
看完王永慶先生的故事,心裡不禁十分敬佩他!從小的生活環境造就他有現在的成就。他傳承了母親勤儉持家的精神,讓他就算有了莫大的成就仍不輕易的揮灑金錢而是去做善事回饋社會。記得小時候就已聽過他已賣米起家的故事,經過這次的深入了解,才知道他是如何辛苦的到處奔波、解決問題,例如:挨家挨戶、貼心的了解客戶的需求,等……,放下自己的身段,令我真的非常佩服他!還有他精明又勇敢的態度,值得讓我多學學!「賺一塊錢不是賺,省一塊錢才是賺一塊錢。」這是他說過的其中一句話,就像我從小被奶奶叮嚀一樣「要把東西全部吃完,不能浪費。」奶奶和王永慶先生一樣都是走過了統治、戰亂,都懂的勤儉的美得,我要好好多學習!
    以前只知道王永慶是個了不起的大人物,到了今天我才算真正的認識了這位偉人。撇開他為了台灣的發展做了那些實質的建設,我到比較敬佩他做事情的態度。總是富有勇於嘗試的態度,總是覺得自己能更好,而不安於一個小農村種茶的農夫。除此之外,從他開米店的經營過程中,就可知道他是個多麼用心的人!不但知道顧客用米的需求量、發薪水的日子,還幫顧客洗米缸、外送。從這些小小的事,就知道王永慶他自小就有個聰明的生意頭腦,但卻從不投機取巧。
   長大後的他把眼光放遠世界,認為台灣也得趕緊發展石化產業才行。勇於創新且具備世界觀正式我們現在社會最需要的能力阿!雖然過程中處處碰壁,但只要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力,不斷的嘗試,「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上天一定會眷顧你的。只能說,我們真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阿。王永慶真的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